描述性文本
搜索   
   
当前位置: beat365官方网站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一般项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作品巡展”首场研讨活动顺利开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年05月22日 08:51  【点击】[]

 

2024年5月18日下午14:30,由贵州师范大学主办,贵州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以及遵义市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一般(地区)项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作品巡展”首展在贵州遵义美术馆一号厅盛大开幕。下午15时,主题为“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传承与创新”的学术研讨活动在遵义美术馆会议厅举行。来自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民族研究、旅游研究、博物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专家以及贵州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2023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研讨活动现场 

 

贾京生教授发言

交流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京生教授以“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与设计应用”为题,从文化遗产的概念解读、价值与意义以及设计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享,贾教授强调文化遗产要保护、传承以及创新,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文化遗产这个本体论问题,并且阐述了非遗是因、是本、是原,物遗是果、是末、是由的关系,我们只有认清民族手工艺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做到传播与利用,这也是本次展览的目的之一。

 

徐新建教授发言

四川大学文学院兼广西艺术学院徐新建教授聚焦活动项目意义,围绕“以艺传艺:活态流动的城乡互文”,对本次展览进行了深刻研讨。徐教授认为,此巡展项目以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为对象主线,串连如今遍及中国的乡村振兴,以传统手工艺(刺绣、织锦、蜡染及银饰等)的技法、形制为基础,凸显入选展品的创新创意,由此达到全国巡展的期待目标,即让观众感知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结合而成的独特魅力,了解传统工艺如何参与绘制乡村振兴。民族手工艺是具身的传统,乡村振兴依赖活态的传承,此次展览真正做到了打通城乡,以艺传艺,将当代专业学院派的艺术实践、理论以及话语,把乡土的、民间的艺术工艺连接在一起,实现艺术传达艺术的妙举。作为传播交往的艺术行为,手工巡展的意义在于跨界融合与时空交互,使城乡技能双向流动,让美学话语贯穿古今。

 

张晓松教授发言

接着,贵州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原院长张晓松教授以“想象与创造的力量”为题,对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首先就手工艺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以及产业化的问题进行讨论,张教授表示,作为文化千岛的贵州,以民族手工艺为主体的服饰文化遗产尤为璀璨,以追求大众消费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化,决不能以破坏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生态为代价,更不能丧失其传承和创新的活力。其次,想象与创造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的灵魂和核心,动力和源泉,要充分挖掘和尊重文化生态的地方性知识,维护好生态文化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不断循环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创新内生动力系统。总之,只有守护好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开展民族传统工艺巡展的意义。

 

岳振会长发言

然后,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工艺美术大师岳振以“工艺美术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从工艺美术的概念、工艺美术助力乡村产业、人才以及文化振兴进行分享探讨。表示工艺美术要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下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融合,才能绽放出时代的光芒,岳会长用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工艺美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传统工艺的改良、新材料的应用、地域元素的融入、功能的延伸拓展都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麻赛萍教授发言最后,复旦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麻赛萍以“文化‘他者’与博物馆‘创造’——民族类展览展示的经验与启示”,从人类学、博物馆学的理论角度以及少数民族文物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角度对文化“他者”与博物馆“创造”进行了分享。与传统以物为中心呈现的博物馆不同,民族类博物馆非常适合社群需求的关怀,能很好地协作民族保护传统记忆。麻馆长表示对于文化差异这个问题,不需要去争辨话语权,策展团队与少数民族是伙伴关系,博物馆与部落是伙伴关系,有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记忆,应该创造共同创作型博物馆,取得民族群体的理解、获取支持。

五位专家发言结束后,与在场老师和学生们围绕展览主题,聚焦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观展,又聆听了专家们对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同解读,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的创新拓展,还是在实践探索的创造性转化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启示,收益匪浅。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项目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beat365官方网站院长吴佳妮教授主持。

 

吴佳妮教授主持现场



【责任编辑】一审(校):江永薇; 二审(校):何胜仁; 三审(校):吴佳妮


关闭